台山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27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距沙埕港口口公里,由东台、西台、南船屿等15个岛屿和22个礁石组成,分布在方圆口平方公里范围内,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主岛西台面积1.2平方公里,由火山岩构成,多基岩陡岸,有岸壁式和水泥石砌码头各一座。西台与东台各为1个自然村,总人口800多人,通行福州方言。台山所在海域地跨闽东、浙南渔场,两个省份的渔民在作业区域上互相交叉,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地方政府之间却多有争端,我们在其后的考察过程中“有幸地”亲历了一回。
台山列岛各岛屿及岛礁是天然厚壳贻贝附着地,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隶属办鳃纲,异柱目,贻贝总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低潮线下至口口~口口米水深,大的厚壳贻贝体长达10cm以上,贝龄口~口口年,估计蕴藏量有数万吨以上,列岛上的野生紫菜也是相当珍贵的保护物种。1996年福鼎市设立了台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02年宁德市将其列入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体系的厚壳贻贝繁育保护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曾经占领了台山岛,后为戚继光所部出海全歼。万历二十八年(1600),台山设游,驻有官兵623名。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大陈岛,解放军先遣部队随即占领台山列岛,第二批驻岛部队于2月18日清晨,在海军温州大队全部舰艇护送下,前往台山,途中遭遇国民党海、空军伏击,共被击沉各种船艇22艘,登陆艇上1600余名官兵全部牺牲。当天的战事史称“台山海战”。
沙埕与台山之间的中线即是东海区南北航线,过往船只甚多,水深浪高。客船的船工磕着花生,撒到海面的花生壳引来一群黑尾鸥和黑枕燕鸥追逐着客船嬉戏捕食,考察队员们遂一致涌到船尾,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对准了各自的目标,全然不顾旁人的存在。油麻菜摄下很出色的作品,其他同伴也有心满意足的收获,我却不失时机地晕了船。
两个半小时的航程以后,台山列岛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东台与西台岛之间的西南面入口处横亘着列岛中的第三大岛南船屿,环境专家岩鹭以其专业的眼光注意到海拔65.9米的制高点下有一处巨大的贯穿式海蚀天然岩洞,令我们在次日享受了一次非常独特的穿越之爽。
客船先靠东台,再横过1千多米宽的海沟过往西台,在风浪中急剧摇晃的客船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西台岛的东端海角有一块形如伞盖的巨大岩石,昂立于怒海,原来这就是当地著名的景观——雨伞礁。
上岛,卸装备,海鲜午餐,躺平眯了会。
下午,整队穿越西台岛前往雨伞礁,途中走在前面的厦门观鸟会考察队员们突然猫下身,用手势示意油麻菜悄悄前往拍摄,原来前方右侧路旁高耸的剑兰花上停着一只模样未曾见过的猛禽。其后经对照鸟谱,确定是一只阿穆尔隼,这应该是这种鸟首次在纬度最南的地方被观察到。
雨伞礁与西台岛之间潮满相离潮落相连,站在西台岛东端往前看,雨伞礁活脱就像一头扑腾下海的大海龟,硕大的身躯还溅起了一圈浪花。
我们从雨伞礁的“龟背”缓缓地朝硕大的“龟头”接近,在“龟后颈”有几级隐秘的简易石阶通往海龟头。小心翼翼地爬到尽头,跟前是一个被石块半封住的石洞,当地向导小吴说可以领我们爬进去,于是在队伍前翼的山人和我跟着钻了进去,进入黑暗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带毒的蝙蝠。洞里原来是一圈宽敞的坑道,地下还有类似下水道的金属盖,每格一定的距离置有一道混凝土钢板门,在四个对角的方向个有一个观察孔,从洞中望出去有绝佳的视野。这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防御工事,已经废弃。
爬出坑道,山人开始探察登上海龟头顶部的路线,这时油麻菜、蓝色也跟了上来,纷纷亮出广角准备就位。昂首望上去,雨伞礁的海龟头有一圈突出的倒角,应该是攀岩的难点。山人整好轻装,面对岩石虔诚地双手合十低头祈佑,后来他告诉我们这叫“拜山”。山人的登山哲学是人只能去亲近、摸抚山崖而绝不可有征服之心。是啊,人来的历史不过几百万年,而这些岩石的历史或许足足有三十五亿年,在他跟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
山人试爬了几条路线,皆理智地半途而退,因为没有地方可做保护。最终决定放弃登顶后,山人的一番感慨令我相当意外——一个山峰或一块岩石的最美之处在于它从未被人攀爬之时,我更情愿保存它的纯贞……
当上涨的潮水即将淹没雨伞礁与西台岛的连接处时,我们依次跳回了西台。
继续沿西台岛东北海岸线探寻。正当我们一步一回头地品味在黄昏变幻光线中的海龟入浴风姿时,在前方探路的山人一阵惊呼——“拓比快来,又一个土鳖大峡谷!”
土鳖大峡谷是2003年底到平和芦溪从事旅游地理调查时,在平和与永定、南靖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的一道奇异地理绝境——长度数百米的大峡谷宽度约为3-4米,深度达60米。其后我在2004年初组织“三地新年”自驾车生态旅游活动时,邀请了山人同往试降。
原以为是玩笑,跟过去一看,果真又是一个大裂缝!
一道狭窄的裂缝江西台岛的东北角隔成一个岛中之岛,而人们一般并不会意识到就是这要,因为脚下的裂缝来得太突然,而且裂缝的宽度也仅仅三、四米。海浪在裂缝的底部上下翻涌,不是裂缝在水下有多深?水下两面岩壁的形状又是如何?要是有一幅1:1000的大比例地形图,大裂缝及两侧岩壁的等高线看起来一定很美妙,简直就是无以伦比的杰作!
大裂缝的顶端架有一座宽不到一米的水泥小桥,想必是早年部队驻防所用。我和山人正在寻找绳降的保护点,上尉丢下一句“我从裂缝游过去”,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一路跑下山直奔大裂缝的起点。
看来油麻菜和他的摄像机确实能让人做出勇敢的举止。
上尉脱光衣服小心翼翼地下水了,在幽暗的大裂缝底部游了过来,海浪把他抬起了又甩下,上下落差足有两、三米,我感到一阵恐惧。游到水泥桥下方时,上尉说:“再往前太艰难了,撤!”看到上尉游回起点,折腾了一番终于爬上了岸,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有惊无险。
晚餐后上尉、山人、小王拿出鱼竿点亮头灯到旅社前的小码头钓鱼,竟然收获了十几尾石斑鱼,比上尉5年来所钓的鱼加起来还要多。
下榻西台旅社,总共只有一个通间,每个床位10元。老板娘说,旅社每年的客人也就十几位,因为我们的到来今年要破纪录了。我和某位老兄暂住3楼老板的一个小房间,半顶的木板墙隔壁住着一对小情侣,第二天一早这位老兄说昨晚把MP3的音量看得最大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晕船后遗症中的我却什么都没反应过来。
真是漫长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