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原创天地
  人气:8436 | 参与:35 刷新|返回|】 
 标题:生活的细节[只看楼主精华 热帖 积分奖励 

三原色
16
 [在线]
  发帖时间:2006/1/12 16:33:23 · 楼主  · 121 于 2008/3/20 17:25:10 最后回复本帖 查看 收藏 | 返回 

images/imedal.gifimages/imedal.gifimages/imedal.gifimages/imedal.gifimages/imedal.gif 该帖获版主奖励论坛积分:100        By 风非风 On 2006-01-13 17:33

生活中细细点点的内容,采撷起来,也会让人感动…

羊蹄甲

从福大东门出来那段工业路,两旁一字排开的种上了羊蹄甲,不算高,也不壮实的乔木,却能开出漂亮的花——白的、粉的、淡紫的…开热闹了,远看跟云彩似的,走近还能闻到独特的香味,淡雅而均匀。

读书的时候,常去那跑步,还因此认识了西禅寺的一位师父,羊蹄甲这名也是他告诉我的,当时就纳闷着这漂亮的花怎么给取了个那么难听的名字,论花形、看树样,哪点都跟羊扯不上关系,后来陆续问了几个朋友,他们的困惑也如我。那时花开,青春正年少,风花雪月的故事里,啜饮的是浅浅的快乐与忧愁,纳闷总是留不住的,过不久便不再想起。

毕业那年是暖冬,一位初中的好友来福州出差,我带她走那段路,告诉她花开的季节是如何的绚烂美丽,也告诉她这树的名字,她的眉头微微一皱,随即舒展开来,微笑着折下一片树叶,自言自语的说:呵,还真像!我恍然醒悟,这两瓣肾形的叶片,紧紧的挨在一起,活生生的一个羊蹄印儿,小时候赶过羊,雨后的田埂上,不到处都是这种形状?抬头再看时,满眼是绿,重重叠叠的全是“羊蹄儿”

因为花的美丽,叶便变得普通,取这名字的,或许是看到了叶的淡定与恒久,生活也如此,它是质感而平凡的,却不理会人们的矫情和臆度。

父与子

有一段时间住金牛山,下班骑车走南二环,都会遇见一对父子:座在轮椅上的是儿子,四十几岁,穿一套蓝色的工装服,浆洗得发白,但干净、整洁,仿佛还可以闻到太阳和洗衣粉的味道;男人的两鬓已经泛白,因肥胖而面色红润,却目光呆滞,表情木讷,也许是因为小儿麻痹或者年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导致的吧。

推轮椅的是父亲,干瘦、黝黑、精神的老头,头发已经全白,满脸的皱纹和沧桑,却微笑着,从容而缓慢的推着轮椅,父与子都不说话,也全然不顾擦肩而过的行人,每每遇见,我都会让目光停留,父与子的世界,让人肃然而敬。

有一回遇到他们,儿子或许忆起童年某件不开心的事,情绪激动、手舞足蹈、涕泪一片,讲出来的话却是咿咿呀呀,老父亲依然从容,蹲在轮椅旁,一只手握住儿子的手,一只手擦着他脸上的鼻涕口水,嘴巴里细细缓缓的讲着什么,不一会儿,儿子安静下来,父亲的脸上又绽开了笑容,眼神里尽是幸福和骄傲,多么震撼人心的美丽呵!

自从搬了家,就很少走那条路,也没有再碰到那对父子,却能时常想起,人说父爱如山,延伸一些,其实爱,除了无私的给予,同时也是自豪的收获。

窗户后边的猫

同屋的女孩告诉我:你窗户后边来了两只猫。我只是应了一声便不作理会,家住一楼,围墙围了一个十几坪的小院子,除了凉衣服未作他用,只要不太吵,来去也算它们的自由。

隔了几天,晚上我提着桶去凉衣服,突然从靠窗户放着的电脑箱子里窜出两只猫,一黑一白,迅速的跳上围墙,三只动物都吓了一跳,从它们惶恐的眼神里看出来,是两只流浪猫。

我不喜欢猫,总觉得猫太诡异,而且粘人,却也找不出理由赶它们走,只是凉衣服的时候动作轻些,心里也提防着,以免吓到它们,亦或被它们吓到。

有几天降温,突然想给它们送些保暖的,找了两件旧衣服,轻手轻脚的送过去,它们都在,白色那只应该是妻子,体型娇小,漂亮而柔和,两只大眼睛里尽是害怕和不安;黑的是丈夫,体型大了一倍,瘦长,眼神中多些怀疑和敌意。两个营养不良的身体紧紧的依偎,在这个危险而寒冷的城市里,用各自的体温暖起一个小小的家,我的心“倏”的被击中,瞬间变得柔软。

之后的日子,我开始喂它们,它们也渐渐消除了敌意,有时候还表现出某种友善,夜深的时候,隔着窗户和墙壁,能感觉到它们身体的挪动,甚至能听到微小的呼噜声,温暖得让人感动。

有一天,我听到一只猫的哀嚎,很凄厉,打开门,它们却都不在,那个晚上,或许在梦里,分明听到了低低的啜泣,持久而悲戚。连续好几天都没有见到它们,心里便有了种不祥的预感;预感得到了证实,白猫还在,显得更瘦了,黑猫已不在,或许分手了吧,或许已经去了它的火柴天堂…

接连几天,白猫都没有出现,放在窝旁边的饭和骨头汤没有动,突然发现自己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会在半夜醒来,静静的听着外面的响动,饭干了,换了一个煎蛋,仍然不肯死心。

第二天早晨,起来后发现煎蛋已经被吃掉,摸一摸窝,还有一点余温,这点温度瞬间传遍全身,竟然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

真没想到两个小家伙会牵动自己最深处的情感,我想,所谓感情,就是相处久了的一种彼此的熟悉和存在吧。


[该帖子被编辑过1次,三原色于2006-01-12 16:34:59最后编辑]
——
家里米橱来了一只小老鼠...
——



暗香浮动

15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感动缘于细节!
——

——
  发帖时间:2006/1/12 17:20:26 · 2楼  返回 | |  



pine

17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还是忍不住转一篇文章来。
按梁晓声的说法,三原色的文章情怀算是“虽不中亦不远矣”。

——
平林漠漠,他乡日暮,行者如歌
——
  发帖时间:2006/1/12 19:19:53 · 3楼  返回 | |  



pine

17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记我的学生俞德术和杨燕群
梁晓声(《南方周末》2005、12、29)
 
  光阴似游云。调入北京语言大学,已三年矣。
  三年中,我有幸教过些非常可爱的好学生。我很喜欢他们。他们有什么忧烦,也每向我倾诉,或在电话里,或到家里来。而我,几乎帮不了他们。夜难寐时,扪心自问,实愧为人师。听学生言人生之一波三折,心疼事也。
  俞德术和杨燕群,便是我喜爱的两名好学生。不仅我喜爱他们,语言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几乎都喜欢他们。他们是没任何争议的好学生。对于大学中文系,以及教中文的老师,他们是多么宜善的学生。他们是一心一意冲着“中文”二字才报考中文系的。中文老师教他们这样的学生,是欣慰,也是幸运。
  我调入语言大学后,曾这么表明过我的态度———第一不教大一大二,也不教大四;只教大三。第二不带研究生。
  依我想来,大一大二,是普遍之中文学子需要在大学里进行“中文”热身的两年。因为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是特别多元亦特别芜杂,且以娱乐性为最大吸引力,而大学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大抵是要叩问意义和价值的那一种。相对于中国,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国,倘大学中文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居然是兴趣阅读的那些,则未免令人悲哀。故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这么要求——“不要强调自己喜欢读哪类作品,喜欢看哪类电影,而要明白自己必须读哪类作品,必须看哪类电影!因为你们不是别的什么专业的学生,而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文既是一个专业,便有专业之教学宗旨。”
  一名高三学生倘从初一开始便孜孜不倦读了许多文学作品,那么他很可能在高考竞争中失利败北;而他居然坐在中文课堂上了,则往往意味着他从初中到高中并没读过多少课外的文学作品。所以大一大二,他们也要补读些大学中文学子起码应该读过的文学书籍才好。到了大四,任何一个专业的学子,面临考研冲刺和择业压力,心思已都难稳定———那最是中文课成效甚微之时。故我明智地将“欣赏与创作”课开在大三。至于带研究生,我想,喜欢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评创潜质的学生会不会成为自己的研究生,乃是由缘分来决定的,非我自己所能选择,于是不存妄念。
  俞德术和杨燕群,便是两名喜欢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评创潜质的学生。
    
  1
  德术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一生下来父亲给起的。别人从没问过我,我也从没问过我父亲。”
  我竟真的觉得“德术”二字非比寻常了,忍不住又问:“你父亲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呢?”
  他迎着我的目光,坦白地说出两个字———“农民”。
    
  德术是我教过的第一届学生之一,是他那一班的班长,但并不是我那一门选修课的班长。我那一门选修课的班长,我很随意地任命了另一名男生,他后来也成为我喜欢的学生。我自然对我的学生们一视同仁地喜欢,区别仅仅是———哪些学生对选择了中文无怨无悔,我难免地会更偏爱他们几分。三年前有二十几名学生选择了我开的选修课,男生居半,皆无怨无悔者。我和他们情谊深矣,他们人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点名认识大家时,往黑板上写下了“德术”二字,看着,寻思着,遂问:“德者,修养也,当避术唯恐不及。你的名字何以起得偏偏亦德亦术呢?有什么深意吗?”
  德术他坐在最后一排,憨厚地无声地笑。
  我欲调解课堂气氛,诚心揶揄:“天机不可泄露是吗?那么下课你留下,悄悄告诉老师。为师是求知若渴之人也。”
  众同学笑。
  德术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一生下来父亲给起的。别人从没问过我,我也从没问过我父亲。”
  我竟真的觉得“德术”二字非比寻常了,忍不住又问:“你父亲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呢?”
  他迎着我的目光,坦白地说出两个字———“农民”。
  ……
  从学校回到家里,于是多思,暗想我的调侃,是否会伤害了那一名叫俞德术的男生的自尊心呢?也许是受了传媒的影响,我在从文学界转至教育界之前,形成了某些对中国当代大学学子不良的印象。其中之一便是———心理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且脆薄。而我乃率性之人,出语殊无遮拦,于是惟恐无意间伤害到了他们的自尊心。
  下一周我上课时,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里,见德术从我面前经过时,我叫住他说:“俞德术,老师郑重向你道歉。”
  他愣愣地看着我,不解。
  我说:“老师不该在课堂上当众调侃你的名字。”
  他又憨憨地笑了,脸也红了,连说:“没事的,没事的……”
  反而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说:“你不小心眼儿?”
  他求援地问几名男生:“不,不,不信你问他们……”
  几名男生也都笑了,皆曰:老俞根本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
  我大释怀,不由得亲密地拍了拍他的肩。
  从那一天起,我牢记住了他的名字。
  是的,男同学有时叫他“德术”,更多的时候叫他“老俞”。尽管他长着一张端正又纯朴的脸,满脸稚气。而且呢,在所有的男生中个子还偏矮(那一届的男生中很有几个是高大的小伙子)……
  他在男生中极具威信。在女生中尤受拥戴。
  有次我背着男生们问女生:“你们是不是都很喜欢德术?”
  她们纷纷点头。
  又问:“为什么?”
  答曰:“德术对同学们总是像大哥哥!”“老师,德术可懂事啦!”“全班数他家生活最困难,但是你看他总是一副那么乐观的神情!”
  “自己家里那么多愁事,当班长还当得特别负责任,处处关心同学们,我们内心里都很敬佩他。”
  女生们说到他,就像说一位兄长。
  那一天下课后,我到学办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遂知他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父母不但都是农民,且身体都很不好;有一个弟弟,常年在外省打工,靠苦力挣点儿血汗钱,微济家庭;还有一个妹妹,正上初中;他自己,是靠县里一位慈善人士资助才上得起大学的。他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高考成为全县的文科状元……
  于是我想,以后我要特别关爱德术这一名贫困的农家学子。每在课堂上望着他时,目光没法儿不温柔。
  两个月后,我资助班里的男同学办起了一份一切纯粹由他们作主的刊物《文音》……
  但我翻罢第一期刊物,在课堂上将他们严严肃肃地、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通———大意是校园学生刊物那种飘、玄、虚、甜的莫名烦恼,佯装愁悒,卖弄深刻的毛病太甚。记得我曾板着面孔,手指着窗外大声质问,课堂上一片肃静,学生们第一次领教了他们的梁老师也有脾气。
  德术是《文音》的社长,另一名我同样喜欢的好学生吴弘毅(已考取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是主编。
  那一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一次来自于我的打击……也几乎可以说是攻击。
  后来德术就交给了我他的第一篇小说《少年和邮差》:讲一个少年,只能到离家40余里的县城去上中学,还要翻过一座乱碑杂立、荒冢叠堆的山。一个星期日,他因母亲病了,返校时晚。走至半路,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他多希望能碰到一个人陪他过那座山。但果然碰到一个从头到脚罩在黑雨衣里的人之后,他心里反而更觉恐惧了。那是一名乡间邮差,他也要翻过那一座山回自己家住的村庄去,他胃病犯了,疼得蹲在山脚。他向少年讨吃的。少年书包里有六个鸡蛋,是母亲一定让他带着的。那是他在学校里一星期苦读的一点儿营养来源。少年一会儿给邮差一个鸡蛋,生怕邮差不陪自己往前走了。而邮差,吃了两个鸡蛋以后,不忍再吃少年的第三个鸡蛋了。他将少年遮在雨衣内,不但陪少年翻过了山,还陪少年走过了自己家住的村庄,一直将少年送到县城里,送到校门口。少年的父亲,以前也是邮差,也就是说,是一个每月能靠送信拿一份少得可怜的“工资”的农民。路上,少年已经从邮差口中得出结论——正是对方,使自己的父亲丢了邮局系统的编外工作,转而去矿上替私人矿主采煤,并死于矿难……少年下一个星期返校前又亲自煮了几个鸡蛋,在每一个鸡蛋上都扎了些孔,往里填塞了毒药。他在山脚下等着那邮差,并且等到了。然而邮差不再向他讨吃的。少年硬给邮差也不接了。邮差陪少年翻过了山,一路尽说些勉励少年好好学习的话。再以后的几年里,少年和邮差经常成为路伴。再再以后那少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少年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邮差买了一双雨靴和一件雨衣。但他寄出的东西被退回了,因为那邮差已死于胃癌……
  我读罢德术的“作业”,如获至宝,非常激动,在课堂上以大加赞赏的话语点评了它,并由之谈到大学校园文学之情调和我所再三讲解的文学情怀的区别……



[该帖子被编辑过1次,pine于2006-01-12 19:23:19最后编辑]
——
平林漠漠,他乡日暮,行者如歌
——
  发帖时间:2006/1/12 19:20:21 · 4楼  返回 | |  



pine

17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2
  而德术,竟显得那么的不知所措。分明的,那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接着,他又写出了一篇两万八千余字的《父亲》,与我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父亲》的字数几乎相等。只不过他写的是一位农民父亲,而我写的是一位工人父亲……
  我评价他的父亲同样是一篇“力作”。
  颓败的农家的房屋;被贫穷压迫得几乎根本没有欢乐时光可言的日子;脾气越来越坏的父亲;父母间无休止的争吵;受了委屈而赌气出走的弟弟;几次面临辍学的无奈的妹妹;自己一度的轻生念头……一切一切,德术这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农家学子全都如实写来,毫无隐讳。他写得冷静又克制。然而,那真的是一篇情怀深郁的小说……
  记得我曾在课堂上这么说:“当某些来自于穷困之境的学子千方百计企图掖掩住自己的穷困的家庭背景时,德术的《父亲》是需要大勇气的写作,这一份勇气是极其可敬的!”
  于是同学们鼓掌了。我清楚,掌声并非因我的话而起,同学们是因了德术的勇气才情不自禁的。
  我“指示”他的两篇小说要同时发在下一期的《文音》上。
  下课后,他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我是社长,不要一期发我两篇,那多不好!”
  我说:“好。”
  我回到家里,他又往我家里打了一次电话,重申他的态度。
  而我专断地说:“那是我的决定。”
  那一期《文音》特厚,主编吴弘毅写了《父亲的天空》;男生孙同江写了农村题材的小说《天良》;方伟嘉写了《雨夜》;班上的诗人裴春来写了小镇组诗,后来有两首重发在《人民文学》上……
  我开始经常请男生们吃饭了。每次主要由德术点菜,并替我结账。他专捡便宜的菜点,一心为我省钱。自然,我每次免不了亲自点几道菜,以使餐桌上荤素兼备,对于我,那是一些快乐的日子,我的学生们给予我的……
  有次我当着几名男生的面问德术有女朋友没有?他微微一笑,垂下头,竟没回答一句话。几天后,我在学校的信箱里有了德术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说:“老师,我认为我现在还没资格谈情说爱。我已决定不考研了。我要争取在毕业前多增长一点儿中文的从业能力,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挣一份工资,帮我弟弟成家,供我妹妹上学,为我家里盖起一幢像样的房子来……”我于是联想到女同学说他懂事的话。有弟弟有妹妹的学子,和独生子女学子的不一样,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其懂事,也体现在这些方面。德术毕业前,我曾替他联系过一个文化单位,他也去实习过三四个月,给那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最终,我和他共同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目前,德术是北京一家晚报社的记者,负责报道影视和文化娱乐新闻。他爱他的工作,也胜任愉快。但,每天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最近几次见到的他,比当学子时瘦多了。然而他确乎的更加乐观和自信了。因为,他那一份工资是比较令他满意的。毕竟,对于他,为生存而谋的人生,应该摆在首位……


  杨燕群是俞德术们下一届的女生。她是侗家女儿,是从一个离县城200多里的小小的侗寨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她的第一志愿便是中文系,她是冲着中文考大学的。她崇拜沈从文。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城是她们那个县的邻县。
  到了她这一届,我教的选修课已有五十来名学生了。我舍不得占用上课的时间点名,所以大多数同学我都叫不上名字来。对于她,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不曾注意过。她是一名纤小而沉静的女生,说话像我一样,语速缓慢。
  我从人文学院的院刊《来园》
  上,读到了一篇人物散文《阿婆谣》,又是一番惊喜。事实上我认为,写人物的散文与写人物的小说,有时有些区别,有时并无大的区别。比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倘写时情节细节再丰富些,未尝不会是一篇《祝福》那样的小说。所以我在点评到《阿婆谣》时指出,视其为小说或散文,已根本不重要。在这一类文学作品中,人物本身即主题,即意义,即所谓文学的价值所在。重要的倒是,写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这一种写作初衷是否有特别的意义?以及是怎样的意义?
  燕群写的是自己的阿婆———一位侗家老人,一位对生活和生命抱着极其达观的态度韧性极强的,一辈子辛劳不止而又从不叹怨命运,从不以辛劳为不幸为苦楚的老人。她身上闪耀着一种最底层的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浑朴的本能的人生诗性。连我们若同情她的辛劳不止,都会显得我们自己太不知人生的况味。一只仿佛长在阿婆背上的竹篓,将燕群从小背到大,后来又背她的弟弟……
  我对同学们说:“《阿婆谣》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三者的关系,在中文的教学中是不能颠倒了来谈论的。文学作品的优劣首先并不是由怎样写来决定的。一个尊重文学的人,他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反复地决定写什么,是在反复地叩问为什么写。《阿婆谣》意味着,在大学校园内学子们的写作几乎千篇一律的现象中,与众不同才具个性。别人写什么我也写什么,别人怎样写我也怎样写,于是被同化。”
  那一天我才知道,燕群她是《来园》的主编。我们的《来园》也一向由同学们自己办。
  不久燕群交给我一篇作业是《秋菊》,她写的是她邻家叫她为“姐”的少女:幼年丧父,母亲生性迟钝,小弟弟还须秋菊整天背着,而秋菊自己也不过才十二三岁。生活是穷得家徒四壁了。母亲能使一家三口每天吃上三顿饭就已不错。连盐也得经常向“姐”家借。而秋菊对人生最大的憧憬,也可以说是野心,则只不过是希望有哪一个好心的村人偷偷将她领到外地去打工。没人给过她希望。因为她还分明的是个小姑娘。在全村人中,“姐”对她最好。所以她有一天鼓起勇气,向“姐”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她满眼含泪,那等于已是哀求。但“姐”只有拒绝她,因为“姐”只不过是到县城里去读书,而不是在打工。因为“姐”自己也没有去到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秋菊的绝望可想而知。然而她泪流满面竟还是没有哭出声。但手中的碗掉在地上碎了,向“姐”家借的盐,白花花撒了一地……“姐”上高中时,才十五岁多一点儿的秋菊出嫁了。她的母亲和她同一天又嫁人了,男方是一个瘸老头儿;而娶走她的男人,虽然才三十四岁,但也竟比她大整整十八岁,因为她才十五岁,是隐瞒了年龄才嫁得了人的。人们说她的丈夫除了经常醉酒,再没有什么别的大缺点。母女二人在同一时刻,也在同一阵爆竹声中上了两个不同的男人赶来的马车,各奔东西。弟弟随母亲去了。一家三口就如此这般闹着玩儿似的解体了。在“姐”也就是燕群的印象中,那一天的秋菊,第一次穿了一身新,红衣红裤红鞋子,神色是那么的懵懂,那么的凄惶,和无助,仿佛不是新嫁娘,仿佛被别人打扮了一番,只不过是要去演一场自己不感兴趣,也不懂,只有别人才懂的乡村“社戏”。当两辆马车各奔东西时,秋菊终于喊了一声娘,在马车上哭了。而乡亲们,尤其是阿婆,则都感到那么的欣慰——秋菊一家三口总归可以活下去了。阿婆在整件事中起着无比善良又无比热心的作用,她一会儿望着这边远去的马车,一会儿望着那边远去的马车,祷告般地喃喃着:“这下就好了,这下就好了……”
  当燕群作为大学学子回到家乡探家时,听阿婆告诉新闻似的说,秋菊要做母亲了。这个秋菊叫过“姐”的女大学生,忍不住到乡卫生院去看望了秋菊一次,秋菊刚生下孩子,由于体质弱,奶水不足,而且乳头也凹陷着,所以两个乳头被系了线绳,朝上吊着。秋菊居然略微胖了一点儿。秋菊接受那样的“治疗”显然很疼。疼得紧皱双眉的秋菊,不好意思地,以小小的声音又叫了一声“姐”。那一年的秋菊,还是差几个月才满十八岁。待周围没别人时,秋菊说:“姐,我到大城市去打工的心思一直也没死……”
  记得我曾在课堂上说:“杨燕群,你交的不仅是作业。如果这还不算是文学作品,那么老师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文学作品了。”
  我还说:“杨燕群同学的秋菊,比张艺谋拍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对人具有强大得多的震撼力。”
  燕群的《秋菊》使我非常感动。《秋菊》也使我看真切了,我教的这一名女生。她有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从《阿婆谣》到《秋菊》,是她的文学情怀的一次提升。一次从亲情到社会人文情怀的提升。
  燕群的毕业论文是她那一届学生中最好的。题目是《从儿童视角看乡土小说的家园诗性》———行文清丽练达,不炫词藻,老师们给出了最高分数。

  我曾私下里对一位老师说:“杨燕群在文学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方面都是一名难得的中文系学生。”而那一位老师说:“能教这样的学生是教师的福气。”
  和德术一样,燕群也有一个弟弟。因了家境之难以成全,她也放弃了考研……
  如今她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那是一份大报,但却不是党报。故,名牌大是也颇大的,效益却似乎不怎么好。燕群被招为临时的记者,工资微薄。
  但是她并未沮丧,像她的外婆一样达观着。
  有次她给我打电话,说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表示要录用她作文秘,问我她去还是不去?
  我的第一反应是:“给多少工资?”
  她说比报社给的工资那是多不少的。
  我说:“去!不要错过机会。”
  她又问:“那,文学呢?”
  我说:“生存第一,爱情第二,文学第三!”
  她那端沉默片刻,低声道:“我怕以后回不到文学了。”
  我说:“人生很长,别这么想。”
  自觉等于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又说:“倘真回不到文学了,不回到文学也罢。只要你以后人生顺遂,老师们便都替你高兴。”
  然而燕群却没去当文秘,至今仍留在那一家报社,至今仍寻找机会与文学发生最亲密的接触……
  而我,对于德术和燕群这样的学生,内心每生大的内疚。早知他们迈出校门后的从业方向将注定了是当记者,我又何不在他们是学生时,多给予他们一些采访的经验呢?
  现在,我在我的选修课上,几乎方方面面与中文有关的能力都见缝插针地讲讲了。说来好笑,我曾将几大册广告设计图本带到课堂上,煞有介事地侃侃而谈广告创想的现象……
  当代之中国大学的中文怎么个教法,我实已困惑。
  然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社会所普遍需求的非是原态的知识,而是由知识化成为的从业能力。
  那么,凡与中文学科相关的能力,我通晓几许,就尽我所能给予我的学生们吧!
  归根结底,在当前的时代,仅靠书本知识居然得以为生的,毕竟只不过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要靠能力来从业。
  我已是一个不稀图什么成就感的人。
  身为教学工作者,见我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好好地工作着,生活着,我便得安慰。否则,大沮丧也!

[该帖子被编辑过1次,pine于2006-01-12 19:25:07最后编辑]
——
平林漠漠,他乡日暮,行者如歌
——
  发帖时间:2006/1/12 19:21:56 · 5楼  返回 | |  



小地瓜

13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洗练晓畅的文笔,粗中有细、疏处见密
——
仰望星空,觉悟自已的渺小。像莽莽地平线上一粒黑点,独对穹苍
——
  发帖时间:2006/1/12 19:24:09 · 6楼  返回 | |  



大隐于网

30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
平时注入一滴水,终身拥有太平洋
——
  发帖时间:2006/1/12 21:47:38 · 7楼  返回 | |  



鱼王姐

9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引用:因为花的美丽,叶便变得普通,取这名字的,或许是看到了叶的淡定与恒久,生活也如此,它是质感而平凡的,却不理会人们的矫情和臆度。



——

——
  发帖时间:2006/1/12 21:55:07 · 8楼  返回 | |  



阿捷

21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嗯,好。
——
哈喽,我是阿捷.
——
  发帖时间:2006/1/12 22:03:01 · 9楼  返回 | |  



小容

76
 [离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感动
——

——
  发帖时间:2006/1/12 22:12:55 · 10楼  返回 | |  



无意听涛

30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一颗善于感悟的心,一段朴实而动人的文字。

本帖加精无误!


——
放手一博: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xiaoqing0128_
——
  发帖时间:2006/1/13 0:05:53 · 11楼  返回 | |  



恩戴米恩的月光

12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引用
生活中细细点点的内容,采撷起来,也会让人感动…

都说女子多愁善感,而什么又是令这位好汉有如此的柔情百转呢
引用
我不喜欢猫,总觉得猫太诡异

偶也不喜欢,特别它的眼睛。怕怕
——
你一步一步蹒跚而来
我凝神 屏息
静静享受你带来的生命喜悦

——
  发帖时间:2006/1/13 9:55:01 · 12楼  返回 | |  



那么

1
 [离线]
 □ 主题: Re: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引用
11楼的 无意听涛 在 2006-1-13 0:05:53 写到:

一颗善于感悟的心,一段朴实而动人的文字。

本帖加精无误!



同感。
——

——
  发帖时间:2006/1/13 16:34:31 · 13楼  返回 | |  



霓霓

17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昨日看过此文,感动于楼主文笔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隔了一日后,那段关于猫的描写依然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不觉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之说。

好帖!不得不回!

——
我不是美丽的蝴蝶,不过只是一只小甲虫。
——
  发帖时间:2006/1/13 17:48:38 · 14楼  返回 | |  



水云间

15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原来那就是羊蹄甲啊,喜欢在经过那时,深深吸一口气,清香满怀啊!
——
世界因你而精彩!http://yunshuiqingxin.tianya.cn/
——
  发帖时间:2006/1/13 18:06:53 · 15楼  返回 | |  



水云间

15
 [在线]
 □ 主题: Re:生活的细节
 □ 内容:

咪咪,咪咪!叫你那,过来看看人家的猫怎么过日子的。你呢,半夜三更,好好的窝不睡,要钻被窝,真是过分!你要知足啊,知道吗?……

——
世界因你而精彩!http://yunshuiqingxin.tianya.cn/
——
  发帖时间:2006/1/13 18:08:55 · 16楼  返回 | |  
 【刷新】【返回】【】 
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原创天地 >> 快速回复:生活的细节 □发表新帖子  □发起新投票 

回帖主题
  【文章转贴助手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Email地址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插入代码 插入引用 插入编号 插入声音 插入音乐 插入视频 飞翔文字
帖子属性


贴图
 登录后才可以上传文件   点击这里登录
      [按 Ctrl + Enter 可快速发表]
更多表情
·引用:

(c) 2024 059183.CN. 技术支持:亚豪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