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生活无限
  人气:6357 | 参与:0 刷新|返回|】 
 标题:我们和12个孩子[只看楼主精华 热帖  



江姐

1
 [离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福州—宁德连线(八)

春节期间,有一同仁去了宁德。回来后感慨万千,在我们强烈的要求下,他写了一篇......

那是一座宁静朴实、却不乏秀美的小城,也许是因为坐落在山里的缘故吧,一切都被笼罩在一抹淡淡的雾气中,仿佛可以拧得出水来----因为第一次去的时候正是一个雨天,印象中的宁德是一座湿漉漉的小城,恍惚间还带有一丝江南烟雨的韵致,因为朋友的执意要求,我又一次去了那里。

车子迎着晨曦在山里盘旋,蜿蜒的闽江折射着点点闪烁的朝霞,当我们到达城关时,太阳已经登上了山顶,很热情地拥抱了我们,被朝霞唤醒的古城开始了它一天的忙碌。虽然十一长假已经过了数周,但也许是距离福州太近,深秋的蕉城满城过客。那些看似古老的路边屋宅基本就都成了各色的店面,有一刻,我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福州,只不过店家的衣衫多了些朴实的意味,说话里也多了些山歌的腔调。

在朋友的眼里看来,半天的时间到民族中学去看看还是绰绰有余的,旅途劳顿的我们决定先吃早点,于是那一大碗牛肉米粉就想推也推不掉了。碗是有兰州拉面里中碗那么大的,却更深些,店家对牛肉像对米粉一样毫不吝啬,从锅里舀了一大勺就结结实实地扣在米粉上了。早餐一贯牛奶面包的我也终于忍不住这老汤炖肉的阵阵香气,烫也不怕地吃了起来,只是心却随着那香气飘了起来,飘进了学校的孩子那里。

在路边拦了辆车,我们向坐落在两三公里之外的民族学校出发了。一路上两边的景色慢慢有了变化,城市的喧嚣正渐渐地褪去,土地不露声色地逐渐裸露出它本来的颜色。沿着乡村公路,我们来到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

天气很好,学校门口的水泥路边堆着当地农人收获的稻谷,几个背着孩子的妇女正仔细的把散落到两边的谷粒小心的扫拢来,一边还用当地的方言呵斥在路边玩耍着的大一些的孩子,声音虽然严厉,目光中流露出的却是无比的关爱,她是生怕孩子们没留意行使过来的汽车吧。

到达学校时学生们正在上课,操场上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熙熙攘攘,只有大约两个班的学生们在上体育课,女孩子们聚在一棵树下玩一种我说不上来名字的游戏,男孩子们在打篮球,尘土飞扬的操场和简陋的篮球架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游戏的热情,他们有的只穿着拖鞋,还有的赤裸着双脚,略显单薄的身躯在操场上来回地奔跑,不断有快乐的笑声从他们那里传来,我站在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着他们。一个学生投篮投歪了,篮球向我们这边滚了过来,孩子堆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我把球拾起来,交给气喘吁吁跑过来的一个男孩子,他不好意思地抓抓脑袋,朝我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接过球去使劲砸向取笑他的同学们。我也笑了,感受着孩子们无忧的快乐。

下课铃响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电话联系后,蓝老师领着一个女孩从教学楼里匆匆地向我们走来。女孩名叫小宝,畲族学生,上次来的时候见过她,今年15岁,因为家庭的变故,一直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成绩也不错,我们这次主要想看看她的情况。蓝老师是她的班主任,一个敦厚、直爽的小伙子,也是畲族人,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这所中学任教。简单的寒暄后,我们说明了来意,蓝老师显得很高兴,询问我们是不是顺便去小宝家里看看。说话的时候小宝一直躲在蓝老师的身后看着我们笑,眼神像山里的泉水一般清澈,听到蓝老师请我们去她家时,眼神流露出期盼的色彩,仰起头急切地告诉我们:现在去她家里,能够赶得回来,不会耽误下午的上课。于是,我们决定出发。

沿着学校门口的水泥路走到离市区较近的地方,终于看见了一辆出租车,我们向着距离学校20多公里外的小宝家出发了。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年轻人,蓝老师和他用当地话谈了几句后,他很热情地转过头来,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说他姓雷,初中还没念完就辍学了,替别人开车打工已经有些年头。一路上,小宝的拘谨没有挡住她第一次乘车回家的兴奋,趴在车窗一直向外张望那些她应该早已非常熟悉的景色。山坳里生长着错落不齐的竹林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路边散落着几户零星的人家,都是低矮的农家村舍,倚山而建,与平原上的农家院落又有一些不同,司机小雷说,村里在山下规划了一片地,大部分的村民都搬到山下居住了。绕着盘山公路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车在路边停了下来,小宝指着一条通向山上的石阶小路高兴的说:沿着这条路再走半个多小时就到她家了。下车的时候,司机小雷却把我付车费的手挡了回去,仍旧用他那带着口音、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听蓝老师说我们是来看受资助的学生的,他很高兴,这钱是说什么也不能收的,并且说,他也是畲族人。

也许是因为总是走在城市的马路上,虽然有些累,我还是比较喜欢在那些有声有色的石阶小道上步行的。在这个季节,北方应该已初显萧瑟了,这里却还是绿草茵茵。山里的气候比较湿润,脚下的石阶路可以用清澈来形容,人走在上面那声音也清清脆脆的,让人自觉有了许多活力。山里的人们很爱惜他们的石阶小路,这是他们通向外面世界的途径,而我却更愿意认为,这也许是因为那些不经意的杂乱缝隙过滤掉了太多岁月的痕迹,留下的那些沉甸甸的记忆就像是从石块的缝隙中顽强探出头来的小草,没有人可以轻易地糟蹋。

小宝显然是快乐着的了,也许是因为离家越来越近了吧,她已不再象刚见面时那样的拘谨,在我们略显艰涩的脚步中,她快乐得像一只轻盈的蝴蝶,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并且常常闪身跑到旁边的林子中,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些残断的枝椏,她说:这是顺便捡回去给奶奶当柴禾用的。

我们来到半山间一处比较平缓的坡地,小宝兴奋地告诉我们,转过前面的一小块农田,上面的那间屋子就是她家了,顺着她的手势往前看去,果然有一处平地上伫立着几间农舍,互相依靠着搭建而成,旁边错落的铺着几块小小的田地,种着一些庄稼,周围用稀疏的栅栏圈起来。屋门口的空地上有个简陋的水池,两个佝偻的身影正在那里忙碌着什么,小宝说:那就是她的爷爷奶奶,话没说完,就像归巢的雏燕一般飞跑了过去。
我们的到来显然使两位老人有些局促,听蓝老师用当地话简单的介绍后,忙不迭地把我们往屋里让,蓝老师说,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山,听不懂我们说的普通话。

我没有想到农舍竟然是如此的简陋,这是家里最大的一间屋,大约同时还兼负着客厅、厨房以及餐厅的功能,屋子最里面的角落便是灶台。屋里的地面是光秃秃的泥土,坑洼不平,四面的墙壁是土木结构的,由于年久失修,墙面上纵横交错的裂开了许多深深的缝隙,有些地方可以看出后来填补上去的痕迹,一些比较浅的裂缝用纸张贴上了,上面还有字,我凑过去看了一下,是小宝的奖状。正想夸奖她几句,扭头才发现小宝早已经抱着她拾回来的那堆柴禾蹲在灶边鼓着小嘴使劲吹气----家里没有待客的东西,她要给我们烧水喝。

屋子里靠近山墙的一端摆放着一张桌子,由于使用时间的久远,本来没有漆过的桌面也显得有些油光可鉴,透过罩笼可以看见里面有三四个碗,盛着大约早晨剩下的食物。小宝的爷爷不知从哪儿搬来一张长凳,摆在门口有阳光的地方,拉着我的手示意我们坐下,两位老人就站在那里跟蓝老师说话,虽然我们听不懂,但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距离生活很近,近得看得到辛勤忙碌的人们朴素却健康的脸上那一层因劳动因歉疚因淳朴因生活而泛起的细密的汗珠,没有任何的掩饰。水烧开了,小宝从桌上的一个竹筒中取出一些茶叶,给我们每人捧了一碗茶,山里的孩子不怎么说话,或许面对大山以外的客人,她们更习惯了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小宝领着我们去看她的房间,穿过刚才那间屋子转个弯就是了,是一间更加低矮的小屋,因为地处阴面,即使是在白天,阳光也不足以把整间屋子照亮,因而显得更加昏暗。房间很小,只容得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半米见方的桌子,桌子摆放在窗前,上面并排放着上次送给她的书和水壶,用一块手帕盖住了,桌子一角是一盏被擦得干干净净的油灯,小宝说,这就是她的书房。临出门前,我在桌前抬头向窗外望去,是一片同样湛蓝的天空。

时间过得很快,小宝下午还要上课,我们该回去了,两位老人一直站在那儿目送我们的离去,走到转弯的地方回头看一眼,两个瘦小的身影仍在向我们挥手。我问小宝,山上这么不方便,为什么不和其他人一样搬到山下村里规划的地方和大家一起住呢?蓝老师代她回答:搬下去住需要交钱,她家里就只有两位老人,实在拿不出这些钱。

沿着来时的石阶小路我们又回到了下车的地方,惊讶地发现司机小雷仍在那里,看着我们诧异的神情,他笑了,笑声中透着一股山里人特有的直爽,他说,走到一半忽然想起来待会儿我们下山以后在山里不容易找到车,便又折回头来在这里等着我们。“还真被我猜中了”,带着口音的普通话透着一股得意。又一次出发,半路上小雷指着山坳里一处开阔地兴奋地说:“我的家就在那里,听说政府会在那儿盖一个宾馆,下次你们再来宁德的时候应该会很好了。”温和而真切。

小雷一直把我们送到了车站,向蓝老师和小宝告别后,我们踏上了回福州的路程。再看一眼宁德吧,我相信自己有机会眼见它未来的变迁,却不知道记忆中的它是否会越来越清晰还是越来越模糊。随着车子的启动,我与它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地拉长,这也许是我心里那矛盾的不舍?透过车窗,我看到他们有些疲惫的告别中那抹坚韧的希望,正如这晴朗的天空中太阳的微笑。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发帖时间:2004/3/25 10:34:17 · 0楼  返回 | |  



开口一笑

24
 [离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听说明天江姐她们就要去给助学的12个孩子送学费了,现在孩子们的情况怎样了?


[此帖子于2004-3-25 22:39:51被开口一笑编辑过]
——
友谊,不是茶,越冲越淡;
而是一坛酒,越陈越香。


——
  发帖时间:2004/3/25 22:38:49 · 0楼  返回 | |  



felicity

15
 [在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每个孩子一学期的费用是360元

zhe me pian yi ya, wo zuo 3 , 4 ci mei mai, jiu ke yi gong ta meng yi ge xue qi de xue fei , zhen ke lian
——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牆,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

——
  发帖时间:2004/3/26 5:35:19 · 0楼  返回 | |  



江姐

1
 [离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民族中学。去年资助的12个孩子只有9个还在学校,升星同学毕业了,上了职专;丽平同学转到乡中学去读书;招英同学转到家乡的乡中学去读书,据说已经放弃了学习。

心情犹如这绵绵细雨,缓缓地轻轻地带着一丝失望,我们坚信,见过太阳的微笑,见过窗外的风景,他们的人生终会留下一次追忆。

这次,在与同仁们的通信中,悄悄地完成了5个初一孩子的资助。现在,公司的同仁共资助了14个孩子。


http://www.fafa.cc/bbs/photo/displaypic.asp?id=5290


[此帖子于2004-4-25 21:27:02被江姐编辑过]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发帖时间:2004/4/20 11:09:40 · 0楼  返回 | |  



江姐

1
 [离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今年毕业的共有5个孩子。其中初中毕业4人,高中毕业1人。
4个初三女孩是快乐的中心。

小宝活泼大方,她甜甜地叫着资助人“姐姐”。“姐姐”总是带去一大包衣服,据说“姐姐”的小名也叫小宝呢。

京眉身材高挑,落落大方,她是三支部资助的孩子。每次,总有支部的代表来,懂事的她认识了大家,言语之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最开心的是雅丽,她激动地说;“我总在想,今年夏天就毕业了,还没有见到资助人。每次你们来,我都感到好失望啊!这次总算是见到了,我太开心了。”她拉着大家照相,一会与同学合影,一会与我们合影,回来看看照片,几乎每张都有她的身影。

美丽的金花是电脑部资助的,这次她终于见到了电脑部的代表,她小鸟依人般的、悄悄地粘在资助人身边。

据兰老师说,今年福州一中在宁德地区招收120名高中生。在4个女孩中,最有希望是雅丽同学,成绩优异的她总说:“我有点怕。”我们表示:如果这几个孩子考上福州一中,学费我们一定资助,所有的衣服被氇也由我们解决。

压力最大的自然是辉玲同学,他是民族中学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为了帮助他的学习,资助人寄去了“快译通”,还有一大堆学习资料。面对这个孩子,看着他略带忧郁的目光,我们总是安慰“不要担心失败,只要努力,总有机会学习的。” 心中,默默祝愿他……


http://www.fafa.cc/bbs/photo/displaypic.asp?id=5292


[此帖子于2004-4-25 21:48:51被江姐编辑过]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发帖时间:2004/4/20 11:12:33 · 0楼  返回 | |  



江姐

1
 [离线]
 □ 主题: 回应:我们和12个孩子
 □ 内容:

我们从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名单中寻找了5个同学,1个男生,4个女生。

照片介绍,自右向左。
右一:陈丽英同学,身材高挑、羞怯、温柔。
右二:钟秀云同学,清秀、朴实、大方。
右三:张红梅同学,懂事、充满自信。
右四:兰长招同学,五官端正、笑意盈盈。
右五:游志强同学,健康、结实、学习勤奋。


http://www.fafa.cc/bbs/photo/displaypic.asp?id=5291


[此帖子于2004-4-25 21:29:36被江姐编辑过]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发帖时间:2004/4/20 11:20:08 · 0楼  返回 | |  
 【刷新】【返回】【】 
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生活无限 >> 快速回复:我们和12个孩子 □发表新帖子  □发起新投票 

回帖主题
  【文章转贴助手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Email地址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插入代码 插入引用 插入编号 插入声音 插入音乐 插入视频 飞翔文字
帖子属性


贴图
 登录后才可以上传文件   点击这里登录
      [按 Ctrl + Enter 可快速发表]
更多表情
·引用:

(c) 2024 059183.CN. 技术支持:亚豪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