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原创天地
  人气:18864 | 参与:25 刷新|返回|】 
 标题:萃萃读书:)[标准模式固顶 热帖  

萃萃
3
 [离线]
  发帖时间:2009/2/8 11:22:16 · 楼主  收藏 | 返回 

新一年,俺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开个小贴,和83兄弟姐妹们分享读书心得。也请各位推荐些好书给我!多谢多谢!

《当王子爱上女巫》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2/9957_photo.sina.com.jpg
EXIF信息,点击查看

读得有点吃力。

作者苏友贞生于台湾,在美国和台湾受教育,在美国生活,也曾随丈夫到香港旅居。可能是因为教育背景中有比较文学的缘故,所以喜欢引用和使用外国文学作品为例,如果以前没有阅读过她引用的作品,就会很吃力。也因为类似原因,“文艺与女子”一辑基本看不下去。好在,还有“女巫的苹果”、“议论”和“微言”。

比较重头的是第一辑“女巫的苹果”,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品。苏友贞以女性视角审视两性关系和女性自身,不单具启发意义,兼具趣味性。比如,《当王子爱上女巫》一篇,以英王储查尔斯和卡米拉、戴安娜的三角爱情为例,揭示肉体之爱和灵魂之爱的秘密。显然,戴安娜是肉体之爱,卡米拉是灵魂之爱,于是一则童话变成了灵魂永远战胜肉体,内在永远优于外在的道德故事。

如此看来,女性是不是不必担心自己生得不够漂亮或者青春不再?灵魂才是魅力永恒之所在?《人人都要那只苹果》似乎给了个否定的回答,不论是拥有显赫权利的赫拉,具超人智慧的雅典娜,还是最懂爱情的阿佛洛狄忒,都要那只苹果。不过,此文最后还是用《变形记》里将贪图爱欲的阿克顿间接杀死的戴安娜为例,为女性留下一线希望。

“议论”辑,我比较关注关于民主的议论,尤其是关于希拉里参选的思考:到底是女性政治地位的崛起,还是“买一送一”(那个一当然指的是克林顿)?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途径,是仔细分析,用心思考,还是简单地给事物插上卷标——比如,希拉里是女性,女性应该支持女性:)奥巴马是黑人,黑人应该支持黑人:)

那么,这辑的核心,是不是独立思考?

“微言”中,五则香江旅居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种种不便、无标准,是一个美国人到另一个国家生活所难免遭遇的生活品质落差。这也只有亲自在某个地方生活过,才会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不知为什么,在看这一辑时,我忍不住把作者和龙应台比较了一下。同样是出生于台湾,都定居国外,也都曾在香港生活,龙和苏对于在异地生活这事儿关注点有那么点儿不同。苏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宣泄自己的不满和不便,而龙更重视全体香港人对享有公平、正义权利的追求。

这是不是因为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

龙出生在高雄渔村,她也曾自言,童年的草根生活让她更早体会人间冷暖,同时也给予了她悲悯的人文情怀。

这也正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我们,若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亲人、朋友,那就称不上有人文情怀。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与陈丹青交谈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2/6912_2.jpg

读苏友贞的书花了些时间,还有点儿累。这次捡本薄的:心想着,最好翻起来轻松愉快。

《与陈丹青交谈》——2001年,陈在《艺术世界》杂志上的专栏文章,12篇。书,不厚,开本适中,摸上去很舒服;皮子里头的纸微黄,不刺眼,又刚好能放进长袍的大口袋里,带出门去也不觉得沉。

于是,带着它走了点儿路。一起喝可乐,吃脆皮炸鸡。

一开始读得还轻松,因为老陈尽量多地答读者问:问题多,回答的篇幅就小。就像咱以前在电台做过几天的点歌节目:点的人太多,有限时间里歌就不可能排很多,基本上放个开头就掐掉放下一个开头。翻出几十页后,老陈开始和读者们“花插”着说话:一会小字儿,一会正常字儿,一会括号!完全像数人同时在场的小型讨论。那,我也只好不吃炸鸡,认真听讨论了。

原来,“花插”着(交错着),是此书在形式上的最可宝贵之处,它赋予了文字以声音。我可以从字儿里读出声音来——一半是老陈的,那一半,是天南海北各色读者的。讨论的,无外乎是和艺术有关的种种话题,这些话题被提起过千百次,一直提到现在。

所以,爱提“艺术问题”的,都可以翻翻此书。

我个人的收获是——如果你喜欢绘画、书法、音乐、雕塑……那就尽管去画去写去唱去雕,不用管什么“他们”、“我们”、“本土”、“世界”。

忽然想到,不久前曾带户外大侠花雕出现了一小下,一提到穿沙漠,上8000米,人民群众也问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是由陈丹青同志回答,一定,精彩:)

——

——
  发帖时间:2009/2/8 23:45:27 · 5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厨房中术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2/0408_1.jpg

挑上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情操高尚的;二,趣味低级的。

情操高尚的意思是,书皮和书名指向男女关系。厨,房中术,该不会是小S最推崇的那种范儿:全身上下只着一条围裙脚趾甲涂得红红的挥汗厨房里?何其香艳何其香艳!!还有“秘戏图考”,啊,所有古代厨娘的或曾发生在厨房的秘戏春宫,拿着铲子的,夹着筷子的,何其鼻血何其鼻血!

至于趣味低级,作者巫昂原是一牛叉媒体记者,后来下岗不干了,在一众牛叉媒体开设专栏,当作家,还旅行各地,还一会在上海漂,一会在北京漂。这不正是咱心所向往的日子吗?四处旅行,写些word骗些银两,到处鱼肉乡里,残害青年……咳咳,扯远了扯远了,反正用不着太无敌以至成什么自由作家,能混个饭吃,就好。

待真把此书拿到手上翻阅时,居然一个图片都莫有!都是巫昂这死女人在那边鬼扯鬼扯,社会呀,人生什么的。如此低级趣味,就应该列入厕所书之列!但,踞在马桶上研究《鸭脖启示录》、《极度低调的粥》、《两只生蚝客》、《迷踪菜》,也太影响……效率了吧?

还是带去咖啡馆就奶茶吧。把书举高点儿,有意无意地遮住头一个字儿,说不定还有帅哥过来搭讪。

巫昂是福建漳州漳浦人,从小在喝茶吃海鲜气氛里长大的她,到了北方,居然爱上吃烤串!单是关于烤肉的文章,就写了有三、四篇!

“我刚来北京那两年,沉溺于雪天在路边的串摊子上消磨时间,就着辣得喉咙要冒泡的串儿,以及刚从边上灌木丛里拎出来的冻得扎人的啤酒,跟闺中密友L和久追她而不得手的某男生。三个人各怀心事,我的注意力基本在啤酒和肉串上,顺带观察串摊子主人为了躲避城管,到底把那些生肉分几处藏匿?……那男生自然是每次烧烤聚会的埋单人选,他无怨无悔地三陪到底,试图让我闺蜜喝更多的酒,在大冷天里看一个心仪的姑娘喝得醉醺醺,满脸通红,胡说八道,比起以前酸文人想象的闭门读禁书要好很多倍。”

看巫昂写这些,心底不由地生出些气愤:真是太不学好了!一个好好的南方女子非要象游牧民族以及他们的后代那样当街吃烤肉,还学了一副北方大妞的“混不吝”!正愤慨中忽然想起,我不正是游牧民族的正宗后代吗?先辈们都是吃牛羊猪的,直到上世纪末街面上才见到烤鱿鱼。于是立马转怒为嗔:看,谁让你去北方混,活该天天吃烤肉:)

离开家乡去异地生活,最先遇到的不适应怕就是饮食习惯,辣、苦、酸、咸,各地有各地的流行。从巫大姐的表白来推断,她小人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仅能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北京大街吃抹了很多辣椒的烤羊肉串,还吃得很投入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大嘴吃四方的厉害主儿。

住在哪里就热爱哪里的食物,这是一种能力。

当然,最美的滋味儿,还是从家乡来——《童子别恋》、《在泡茶中永生》、《香菇再生计划》、《下水怨》……巫昂女士还曾到处找台湾饭吃。

等一下,巫大姐最爱吃的是,鸡肠子??!!

:)



——

——
  发帖时间:2009/2/10 11:48:40 · 8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接下来不能很快读完一本书了。
开始上英语课了,每天都泡在教室。自己的时间变得很少。
不过,我可以抽空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发帖时间:2009/2/11 14:42:23 · 13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2/6203_1.jpg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1200多年前安史之乱时,写于中国西北的一首诗。当时因战乱被迫离开长安的杜甫,远走灵武,途经当时著名的边关芦子关,于是就有了这首《塞芦子》。诗中所提五城,乃大唐在河套地区的五座主要军城: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大致在今日的甘肃、内蒙一带。

1000多年后,一位祖籍广东梅县,生长于马来西亚,在台湾读大学,在美国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唐史学者,坐上火车,壮游中国,最初只为大唐疆域上的五座边城。

这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大陆旅行的人,叫赖瑞和,不仅是位研究大唐历史的史学家,还是个火车迷。他在香港岭南学院任教期间,利用寒暑假,九次到大陆旅行,意图走遍大唐疆域,用一本特殊的旅行“圣经”:每年最新版本的《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赖的大半旅程都和中国历史最恢宏的朝代有关:“长安水边多丽人”、“五城何迢迢”、“谁谓河广”、“入西域记”,“细雨骑驴入剑门”、“咸阳布衣”……后来,在结束了岭南大学的任教工作后,赖瑞和回到自己南方的故乡,花了整整九个月时间,写下这本《杜甫的五城》。

二十年前,自助游还未在国人中兴起,能有闲钱到处晃悠的,多是些背着大包看起来非常浪漫的外宾。原本,香港人也被列入“外宾”之列。但赖瑞和可不像“外宾”,至少他从不背大包,还屡次“改善”着装,特意买来国产的衬衫裤子旅行箱,让自己在一个和香港、台湾、美国完全不同的土地上有着比较好的融入度。那时的大陆,打开国门的时间并不长,在赖的眼中,一切都很新鲜。

“各位旅客,大家好!晚饭时间到了,我们的全体工作人员,已经为您准备好了盒饭。今晚的晚饭有排骨饭和焖鸡饭,每盒只要两元。凡是需要用饭的旅客,请您准备好零钱,我们的工作同志,很快就会把盒饭送到您的面前。请注意,请准备好零钱,在您的铺位上等待,盒饭马上送到。”

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赖瑞和一次次到达那些铁路通达的地方,为一通曾无限向往的石碑,为纸片上读到的只言片语。偶尔在车上或旅馆中,就着窗外的风景,喝几盅好酒,为一个人的旅程增加些气氛——酒是各地的名酒:泸州老窖、汾酒、西凤……下酒的,或是一片充满春意的麦田,或是一座暮色中的远山。

除东三省,海南和西藏,“火车迷牌历史学家兼品酒师”赖瑞和走遍中国大陆二十多个省和自治区,寻访也很个人化:山东嘉祥的武粱祠、陕西麟游县的九成宫澧泉铭碑、西安唐太宗的昭陵和唐大明宫遗址,这些地方并非旅游热点。

历史学家的旅行,如同和曾经如火如荼的某段历史约会,被常人忽略的,或许正是他们追寻的。

读《杜甫的五城》,花了我半个月时间,不是因为书不好看,而是其他事情占用了很多时间,无法一气读完,以至影响到阅读快感。也正因为如此,让我有时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游记是好的游记?什么样的旅游书是好的旅游书?

我曾经读过很多旅游书,有时是为了出门旅行,事前查找资料;有时是因为不能出门旅行,以他人之旅程慰藉心灵。假使让我说出曾经看过的旅行书,我怕只能念出一两本的名字,剩下的绝大部分被遗忘、丢弃。不是么?查过的资料书很快就过时,总有更新的资料书取代旧的,而另外一些装帧精美的游书不仅不能慰藉心灵,反而引起了嫉妒:为什么别人有钱有时间,而我却被困在原地一动不动?难道除了这些花哨的奇遇,就没有点儿别的?除了海量的风景图片,就没有更打动人的?难道这些写字儿的人都没长心肝只长了眼睛?

当然,我也曾同样,花大把时间写些个破烂儿,好像旅行就是为了走、去、吃、住、拍照片。

真正的好书应该是独特的(相对只提供大众指南)、沉静的(相比浮夸的奇遇)、不功利的(相对为某景区景点做宣传)、具有观察与思考的,具有人文情怀的。

《杜甫的五城》。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旅游书。

当然,如果奢望在《杜甫的五城》里,寻找到交通路线,住宿索引、景点介绍、大量图片的,那还是选的本别的。因为它不是旅游指南,它是一本人文学者的旅行笔记,是只属于一位姓赖的历史学家的,低调、平静的个人经历——也正是这些使之永不过时。

此书,如同一列奔驰的的火车,有着既有的速度、方向和美。





[该帖子被编辑过1次,萃萃于2009-02-22 09:15:53最后编辑]
——

——
  发帖时间:2009/2/22 1:53:24 · 18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2/2721_4d497006d12b356803088177.jpg
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小书。“写情圣手”渡边淳一的人生感悟:)
问:什么是“钝感力”?
答:此词乃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可解释为“迟钝的力量”,也可以说成“有意义的迟钝力”。它的反义词是“敏感”。
问:请用“钝感力”造句。
答:《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有超强的钝感力!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吃能喝能睡,一副过得很有意义的样子。


按照咱的理解,钝感力就是一种生存能力,喜欢玩儿户外的都很提倡这种能力。
想当年,咱新混进户外圈,首先要具面临的考验居然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饭吃完——先来的同学们喜欢在吃饭时讲恶心段子,什么“咬不断”,什么“晕机”,反正都是极品桥段,目的是打败有洁癖的咱,好包圆大餐!!当然,此术只针对有洁癖的同学,老手们,你就是让他们去CS吃饭,他们也能安之若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如今想凭几个恶心故事就想打败咱,怕是相当,不容易:)相对于敏感,内心粗糙些反而是一种福气。
试想,如果外出时,不管旅馆被子多脏,食物多糟糕,蚊子多多,环境多嘈杂,都能该睡睡,该吃吃,且甘之如饴;上班时,不管老板如何苛责,同事如何刁钻,不愉快的事情转身就忘,从不为负面评价影响心情!能有这样的素质,幸福感一定不止一点点!
也正因如此,迟钝,变得有意义。
而此书就是渡边同学用科学和实例来论证钝感力的重要性,号召大家都来提高此种能力。
渡边的书,我读得很少,以前只看过一本《失乐园》,窃以为渡老师是描写绝望爱情的高手。看过《钝感力》才晓得,原来渡老师还是个外科医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我们神秘的身体。
从来,学医出身的作家不可小觑。
前有鲁迅。
近一点的,听说,最近有个叫冯唐的写东西挺厉害。还是个学妇科肿瘤专业的。


——

——
  发帖时间:2009/2/23 9:35:46 · 21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Re:萃萃读书:)
 □ 内容:

引用
20楼的 阿黄 在 2009-2-23 0:27:21 写到:

最近看来过的很不错!


呵呵,阿黄哥哥出现了。
是的,还行,基本上按原计划进行:)但是,没有跑步,没有骑车,没有,锻炼身体积攒体力:(
今天发生了一件大事:)我,萃萃,出名的菜鸟,居然被昆明一个俱乐部挑中,力劝我与他们共同参加这个周末昆登协组织的轿子雪山挑战赛——他们真是那啥了眼呐:)
我脑子一热,答应了。

等3天赛事结束,我若能基本完整地回来,再继续好好学习,和各位分享阅读的乐趣:)

——

——
  发帖时间:2009/2/24 18:00:02 · 23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回来了!!全身哪儿哪儿都疼:(
太累了!
第一天先跑10公里,然后骑行和跑步交替12公里。第二天登轿子雪山,海拔上升1700米,登顶4221米的主峰,然后又穿越、拼图、岩降、搜救啥的,完成全程是20多公里。
咬牙坚持完全程,第一天还行,第二天就太累了。山上巨冷,顶峰0下5度,下雪,刮大风,我穿的是薄款冲锋衣,一条薄冲锋裤,单手套,哇,差点儿冻死:(到顶立刻往下跑:)
二十个队,我们队第十一,成绩还不算差:)


——

——
  发帖时间:2009/3/1 18:01:20 · 27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3/5344_1.jpg
一个叫杨谨伦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画的漫画。

看得很麻烦——中英文双语,总忍不住要研究英文:(翻了好几天才翻完。

里面讲了三个故事:王谨的故事、孙悟空的故事和丹尼的故事,最后三条线索合到了一处:原来,三篇故事紧紧围绕王谨。

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你,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受欢迎。

也可以换个表达方式:为什么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在美国出生,或者拿到了美国身份,这只是一种物理上的被接纳——从此不用担心被驱逐出星条旗飘荡的国家。但是,美生华裔们是不是可以象一直住在那片土地上的白人一样,自信,有归属感,能自由竞争任何一种工作,有着较好的社会融入度?

尽管美国从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也从来没有过民族主义,我们还是能通过书中王瑾经历的种种折磨,略窥中国人在完全不同的国度中谋生存的不易。这份不易并不指物质上的匮乏(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吃上一口,睡上一会儿),而在于找寻自己扎根异乡的内核力量——我是谁?我为什在这里?我的祖先怎样?我的未来怎样?我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

书中,学会72变又穿起鞋子的孙悟空一度拼命想成仙,刻意忘记自己是个猴子的事实,结果,变成了小丑。

而把头发烫卷妄图变成白皮肤Danny的王瑾,与孙悟空同样糊涂。

这是一个隐喻吗?如果你试图忘记自己从哪儿来,就将永堕痛苦?

认同自己的根,认同自己的不同,才能轻松自如地穿梭在各色人等共同构建的世界里。

幸好,这已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不论是在中国生活还是在美国生活,人们都要面对认同、融入、平衡、冲突……

就让我们不断叩问吧,或许这才是“美生中国人”和“中生中国人”们找寻幸福的路径。

当一个真正的猴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这就是杨锦伦的答案。

《美生中国人》,一本并不轻松的漫画书。


——

——
  发帖时间:2009/3/7 23:51:52 · 29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安身立命与自我救赎》。
一篇杂文的题目,作者叫黄俊杰。
该黄同学意图讨论一下关于“生活沦丧”的命题——咱们的同胞们为何起早贪黑不停奔忙?有多少兄弟姐妹沉沦在以买房子、买车子为目标的物质世界?多少国中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中国人自我救赎方式是什么?
黄同学借用了一位学者的回答:俺们这疙瘩,自我拯救的方式不是宗教,而是在世俗中“安身”。
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沦丧”:只为一口饱饭,一个囫囵觉,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缺乏“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
黄同学还分析了“生活沦丧”的内因和外因。

我赶紧照着检讨,自己有没有“沦丧”?!
深刻检查一番后发现,还真没“生活沦丧”,倒是有点“学习沦丧”了。
上课上得太勤快了,停顿和思考少。“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
空闲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要拿空闲来思考和分辨。

美版“大长今”(一个外教,女,韩裔美国人)她老公Jeff给俺们上了一堂conner,题目是,Are Americans religious?在米国,大约有95%的国人believe in God,50%周末去教堂,80%祈祷。这几个数字远比俺以前臆测的要高。
信仰的缺失,是咱自家人“生活沦丧”内因中一角。
其实,黄同学把该说的都说了。
补充这一点,是为了——俺自己个儿,加强,思考。
:)

黄同学文,见2009第七期《读者》。


——

——
  发帖时间:2009/3/18 1:29:08 · 34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3/2156_2.jpg


(唉,最近读书读得慢呐!先把这本推荐给各位——还是俩月前回福州时,在火车上看的。
先分享这个吧:迟子建,俺们东北女作家:)

火车上是看纯文学的大好处所。躯体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空间,心却可以去千里之外。
我没有去过额尔古纳河,却到过黑龙江。这岸是我们的居住地——高楼林立,江涛污浊,人声鼎沸,游船如织。彼岸,是俄罗斯的领土,一片沃野,林木繁密,水面清澈,偶见哨所、人迹。
当地人说,鱼儿都喜欢到对岸去。
据说,从前的黑龙江与从前的额尔古纳河都是内河,在河边居住着以打猎、捕鱼为生的民族。后来,内河变成界江、界河,但是与山水世代依存的人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安静过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着古老的鄂温克族,他们是驯鹿的守护者,是森林的一部分。《额》讲的就是这个民族的百年故事,用女性特有的温婉。生死、迁徙、相遇、别离,都带着森林民族的独特和温情,即便是族人们最深刻的痛恨,也显得并不狰狞。
迟子建在跋中自述,只在内蒙鄂温克人的森林里住了两天,族人们叫她建建。大量的时间还是用在查阅文字历史和做笔记上。
迟子建说,她写这部小说最初的缘起,是柳芭的遭际——关于这个鄂温克女画家的悲剧,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最终,作家用2个月时间在故乡漠河写完初稿。写得这么好,一定是借到了家乡的地气。
北方是许多少数民族的策源地,那些与自然相依的游猎民族,随森林消亡而消亡,随河流枯竭而枯竭。
是什么让自然的脉搏越跳越弱,从而导致了驯鹿民族的日渐衰微?
我的答案是——以毁坏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式发展,将GDP作为唯一目标的国家追求。
当然,各位兄弟姐妹体会到的,远不止这一点狭隘。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本好书。




——

——
  发帖时间:2009/3/23 19:42:02 · 36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陈丹青音乐笔记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3/8469_1.jpg
多古怪。

没见研究音乐的写音乐笔记,倒是一个画画的写了本挺厚的音乐笔记。

多半是咱见识浅薄,完全不晓得去哪里寻得音乐专论,或者是专论太难懂了,索性拜读如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陈丹青写下的文字。

其实,就这,给我读我也读不太懂。陈爱听的是西方古典音乐,什么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祖宾*梅塔、瓦格纳……这些个人物,俺通通不认识!

说什么文革时期的年轻人都被荒废了,照我看,被废了的是我们这辈,穷的忙着刨食儿养家糊口,富的忙着呼喇更多的财富,有多少时间静静地,听点儿,经过岁月检验的,经典?倒是打小在海派文化里浸润的陈丹青那茬人,胡子还没长全时就听大师的作品,就算是被弄到江西农村,也要使蚊帐裹着“矿石机”,用耳机偷偷听那一点“琴音”,或在赤日炎炎的山沟田野里,拿喉咙反复模拟《黄河协奏曲》。

咱身边的爱乐者,可曾有这样的痴迷?

我倒是见过发痴的,痴的是音响有多昂贵。或者说痴的还是钱。那种痴迷,并不在音乐。

陈丹青说,什么音响,也不及听现场。

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的季度节目单,有70厘米长。循环往复的演出,让经典慢慢沉淀。

当然,还可以听收音机:纽约93、96、104频道,全天24小时古典着。

我已好久不听收音机。尽管以前的我曾按时按点儿地出现在收音机里,但我知道,至少我听过的若干频道里,不曾有过一个像样的古典音乐节目——中国的古典也包括在内。因为,那完全不能赚到钱。

所以,想听,想听好,还得靠自己。

老陈在美国,不好好说英语,偏偏用母语给国中一本爱乐杂志写了一年的专栏,这是反英语。

他用文字来阐释音乐,这是反音乐。

我居然也把这本整不明白的音乐笔记老老实实地读了半个月,更是反上加反。

还是得,坐拢来,听。

顺便罗列几本书在这里:

《西洋音乐史》、《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

——
  发帖时间:2009/3/30 23:41:31 · 39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啊,大耳,关于那个说法,若干年前俺初到福州,就听到过——可是,我不愿意这么说,我不愿意这么说。
和昆明相比,福州的商业气氛更好,服务意识更强!不是哪个城市都具有合同意识、守时观念和顾客至上之态度的,只有商业发达的城市才会具备这些令人愉悦的优点。真的,对此,我深有体会。
福州是个商业意识蛮强的城市,不信数数身边的朋友,好多人就算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也要开个店,做个买卖什么的。相对很多城市的居民,福州人更富庶也更低调。
但是商业过于发达的城市也有一个缺陷——很多人认为是优点,那就是实用主义。
比如香港,比如深圳,人们只考虑和生存有关的问题:啊,我要再上一门课,以便将来升职用!嗯,我得再加强工作能力,以便赚更多的钱。凡是和生存无关的,通通不需要。
比如,我可能觉得会画画真好,一个朋友马上说:有什么用有什么用?画画能当饭吃吗?
是啊,音乐、绘画,凡此种种,都不能当饭吃。
当一个民族完全以实用主义态度生存时,就,不需要艺术。如果一个国家完全追求GDP,就像一个家庭完全追求收入,那么,就不用考虑艺术。毕竟,那些玩意儿在某种程度上讲,只能慰藉心灵。
这不是福州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另外,话剧当然比电影好不止一点点,一个是COPY,一个是现场。当然票价也天上地下,就看你舍不舍得看个现场:)
孟京辉的话剧,值得。

——

——
  发帖时间:2009/3/31 23:52:54 · 42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5/4992_1.jpg

《谈话录》

王安忆和张新颖的对话。
围绕成长、写、看、批判、前辈、同辈和小辈作家——大体就围绕这么多。
王安忆就不多说了。别的想不起来,至少《长恨歌》大家还都知道。
张新颖是复旦大学的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人。
以对话方式呈现的书籍不一定很好看——我看过的一些就不是太好看:《让女人自己说话》这类的口述历史、刘长乐和星云大师的对话《包容的智慧》……基本上就是采访录音,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很省事。好看与否,完全靠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智慧,当然采用这样的方式写是为了纪实。
研究作家的人和作家本人对话,需要“棋逢对手”。 此书,虽然形式上是一问一答,由张新颖主导谈话的大体方向,但一谈起来,内容就很广阔了。王安忆擅长“生发”,不论是分析自己还是分析别人,都挺入骨。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个不错的对话对象:不仅写的好,也蛮会讲。
作家都干点啥?他们怎么工作?什么素材会进入作家们的写作范畴?他们如何审美?这些话题在书中都有自然而然的涉及。如果你恰巧对作家这个职业比较有兴趣,想了解所谓作家都在搞些什么东东?读一读《谈话录》会比较有收获,因为此书呈现的正是作家这个职业的某些方面。
瞧,会写字儿还是很妙的,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职业。
有个大连的出租车司机就挺会写字儿,写了本书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于是很多人知道了的哥的职业感是怎样的。
我对很多职业都极感兴趣,想知道他们都在搞什么东东,比如大款,比如三陪,比如飞行员……可惜,他们不会写,或者,不肯写。
《谈话录》里,我欣赏关于作家责任感的一段表达,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王安忆:……古典作家,就像托尔斯泰,俄罗斯那批,他们有个好处,他们人道主义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我真的同情你们,你们真的是很可怜,你们真的是可以解释的,你们所有的都是可以解释的,但是我不因为你们可怜就同意你们苟且,你们依然不能无耻,我不能和你们同流合污,我还是要批评你们。我觉得人还是应该崇高的,不应该放弃崇高的概念。我觉得到二十世纪以后,人道主义都是同流合污,尤其是现代小说,我上次在班上讲到《玉米》的时候说,最后的结局我感到不舒服,我觉得很遗憾,还是同流合污,好像人道主义走到这儿的时候只有同流合污。
张新颖:我们好像把对人性的理解变成了对人性弱点的妥协和迁就。
王安忆:你想象托尔斯泰写《复活》,罪犯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们的苦难已经大大超过他们所犯的罪行了,可是他也没有放弃批评他们呀。他让这个惩罚里包含的壮阔性,升华了他们猥琐的精神。我觉得他一点不把自己的精神降低,这就是古典主义者。到了今天呢,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变得——有很多的理由为人开脱了,有很多理由变通。”
头两天有个爱好文学的小姑娘让我给她推荐些书看,最好一看完自己个儿就能写。我当时给她推荐的是龙应台和她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因为我私下觉得,想写,很好,多知道些看待这世界的方法比直接写更好。
现在回想,当时应该推荐这本《谈话录》。


——

——
  发帖时间:2009/5/18 7:42:06 · 44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http://www.059183.cn/bbs2/img/0907/6307_3.jpg

当信任流失殆尽……

我感到难过。
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看似强大的ZF。
前两日,读凤凰周刊之《最后的喀什》,才知道,我心向往的喀什老城被拆了:当地ZF说那些生土夯就的本地人居住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是危房,要拆掉盖大楼,盖商铺。据说,这是为了我们民族兄弟的安全。于是,老喀什的象征化成齑粉,只剩下一点点作为旅游景点。上十万人居住的老城消失的一刻,有人失业了,因为自家的餐馆被拆了,因为卖杂货的小推车推不进高楼;有老人哭了,因为他们把握不了命运,如果可以他们宁愿被埋在大锤砸断的墙里;有人变穷了,因为花尽积蓄才能买个高楼上的格子间,还是在郊区;有人困惑了,没了院子,不知道该怎样举办传统婚礼和丧礼,格子间里的邻居是互不来往的……
一位到北京打拼的喀什青年说,回到喀什反而有一种不自在,清真寺里贴满了标语,阿訇也开口闭口D的政策。
我,除了深深的难过和不解,还有一种不寒而栗:践踏别人尊严的人啊,就真的不怕记恨?
新疆,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个跃跃欲试的地块,最强大之朝代的帝王也只用怀柔、和亲等办法,使之依偎在自己的臂弯里。
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一位维族年轻人说,古老的礼仪只有喀什保存的最好。
居住在北京的那位维族年轻人说,喀什,我的眼泪。
其实,这样的眼泪在中国的土地上哪天不流淌?只不过流下眼泪的人变成了失地的农民,讨不到薪水的农民工,被城管追打的小贩,被杀掉心爱宠物的城里人……
福州的三坊七巷、昆明的马街……哪个城市不拆老城?被赶去遥远郊区居住的何止是十万喀什维族居民。被强拆的土地,被征用的农田,变成了迅速崛起的高楼、一方格一方格的商铺——日出日落间,大把的钞票流进了ZF的口袋里和富人们的口袋里。
ZF相信,只要人民能致富,家园就能稳定,只要经济能发展,就能消解恐怖主义。
真的吗?
今天,谁在反对我们的ZF?
热比娅,曾经的新疆女首富,曾经的新疆自治区工商联主席,曾经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中国内地第八女富豪,曾经的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乌鲁木齐,一个晚上出现了数千名暴徒,他们砸毁车辆、店铺,屠杀无辜的汉族普通人。
汉人们上街游行,想着报复。
这就是信任消失殆尽一刻。
仅用“煽动”来解释悲剧的发生,不是太苍白了吗?
谁来为这深切的仇恨负责?

凤凰周刊2009年第18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d1450100dsn1.html

——

——
  发帖时间:2009/7/10 12:11:48 · 46楼  返回 | |  



萃萃

3
 [离线]
 □ 主题: Re:萃萃读书:)
 □ 内容:

如果新店面所剩太多,那可能是房地产开发过剩了——空置的不止店面,还有N多公寓。
所有城市都面临房产开放过剩的问题,要知道批地卖地赚来的钱是要流进地方ZF自己的腰包的——这笔钱既不用上交中央,也不在预算范围,怎么花都由地方ZF自己说了算。这就是为什么各地ZF都在疯狂非法占地的原因,制度使然。这也是喀什老城、福州三坊七巷、昆明马街老居民、老商户的悲剧,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对拆迁补偿何其不满,你都要离开这里。
很多城市房地产都开发过度,可为什么ZF还要批地卖地?金钱使然,没有比这来钱更容易更快的买卖,赶走那些老居民何其容易。
如果有10万福州人在昆明做生意,那说明福州人热衷并擅长做生意,有商业头脑,他们不止在昆明,还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奔忙。

——

——
  发帖时间:2009/7/11 10:11:41 · 50楼  返回 | |  
 【刷新】【返回】【】 
你的位置: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 -〉原创天地 >> 快速回复:萃萃读书:) □发表新帖子  □发起新投票 

回帖主题
  【文章转贴助手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Email地址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插入代码 插入引用 插入编号 插入声音 插入音乐 插入视频 飞翔文字
帖子属性


贴图
 登录后才可以上传文件   点击这里登录
      [按 Ctrl + Enter 可快速发表]
更多表情
·引用:

(c) 2024 059183.CN. 技术支持:亚豪工作室